從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看一座城市的溫度
發布時間:2022-04-12
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哪里?
人行道上漸漸完善的盲道,銀行網點中的老年人專用衛生間,老舊小區電梯里、臺階旁新裝的扶手……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改變,方便了殘障人士、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,也讓城市變得更友好更宜居。
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。近年來,我國相關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,給各地群眾生活帶來哪些變化,下一步應如何推進?
讓殘障人士出行更順暢
減少道路盲道“斷點”、緣石坡道高差
視障人士日常出行,障礙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:可能是路口凸起的臺階,可能是高出地面一截的井蓋,或是一段不連續的陡坡。在首都北京,這些昔日的“堵點”,正在逐步減少。
家住北京東城區法華南里小區的視障人士史敬今年54歲。上世紀90年代從盲人學校畢業后,他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。這些年,日復一日地往返于家與殘疾人活動中心之間,史敬用一根盲杖丈量著北京道路無障礙建設的步伐。
“出行得過三關,上步道、過馬路、找車站。”史敬說,過去,很多地方盲道不健全,只能敲著馬路牙子走,時常會走偏。如今,出小區轉入步道,鋪設著大面積的提示盲道;馬路和步道接口處,臺階被改成了緩坡;繞著公交站臺,還增加了一圈行進盲道,走起來很踏實。
視障人士出行更便利背后,離不開相關部門的付出和努力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荊祿波說,自2019年北京市啟動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以來,全市累計治理盲道各類問題2.6萬多處,人行橫道緣石坡道坡化6500多處,改造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35個,實現城市主要道路盲道基本“無斷點”、緣石坡道基本“零高差”。
為了打造無障礙環境,相關部門精雕細琢——
化曲為直。一些步道上井蓋多,過去盲道繞著井蓋建,雖然避開了障礙,但不夠方便。多次走訪傾聽使用者需求和建議后,交通部門下手改造:先“去高差”,把凸起的井蓋盡量下沉到地面;再“曲改直”,將設在井蓋兩側的行進盲道改為直行的提示盲道,既給視障人士提了醒,還能讓他們少走彎路。
變急為緩。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,馬路與步道接口處應設置坡度約為8度的緩坡。但不少設置在隔離帶上的公交站臺面積較小,難以雙向坡化處理,設計團隊在方寸之間下“繡花”功夫,將緩坡從橫向變為縱向,并增加扶手,既使坡道足夠平緩,又讓空間得到有效利用。
- 上一篇: 首屆綠色智慧建筑博覽會開幕
- 下一篇:沒有了